|
第九届全球海上风电大会在宁波召开6月20日—22日,第九届全球海上风电大会在浙江省宁波市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能源研究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CREIA)联合其它行业机构共同主办,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承办,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公司、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远景能源有限公司、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东方电气风电股份有限公司、中船海装风电有限公司、宁波东方电缆股份有限公司协办,并得到了丹麦王国驻华大使馆、荷兰王国驻华大使馆、挪威创新署、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阳光时代律师事务所、《风能》杂志的大力支持。来自国内政府部门、多国驻华使领馆、国际组织、风电产业链供应链企业、科研院所、金融及咨询机构的500名高级别代表参加了会议。 当前,海上风电已被各国政府视作应对气候变化、推进能源转型、保障能源安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全球海上风电保持加速发展之势。走向深远海成为主要趋势之一,随之涌现的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拓宽海上风电发展空间。与此同时,海上风电发展仍面临诸多制约因素,需要各方找准方向,广泛凝聚共识,携手加以解决。在此背景下,本届大会以“科技赋能,融合发展,推进深远海风电平稳有序发展”为主题,与会嘉宾围绕完善体制机制、加快技术创新、促进产业融合、强化国际合作等议题,积极建言献策,分享最佳实践。本次大会的召开,对于推进深远海风电平稳有序发展、推动全球海上风电提速提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潘慧敏: 当前,我国海上风电产业正处于夯实发展基础的关键时期,前景广阔,大有可为。下一步,我们将多措并举推进海上风电高质量发展。一是稳妥有序推进海上风电发展。要有序发展海上风电,高度重视建设施工运维安全;有序推进近海项目布局优化和深远海项目试点,统筹电力送出和工程建设。二是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政策体系,加大政策供给;结合试点工作,加快推进相关规划和管理办法出台。三是组织开展海上风能资源普查。组织有关试点地区开展海上风能资源普查工作,为项目开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四是加快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加强海上风电核心部件攻关与创新,支持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和海上风电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创新,加快培育海上风电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五是深化国际合作。利用双多边合作机制与平台,深化海上风电政策规划、技术装备、项目投资、工程建设和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 浙江省能源局局长俞奉庆: 浙江省高度重视海上风电开发,“十四五”以来海上风电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当前,浙江省海上风电开发和产业发展已经步入快车道,省管海域项目全面推进,国管海域项目正蓄势待发,风电母港加紧谋划启动。下一步,我们将着力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充分利用好浙江省海洋资源优势,打造全国海上风电基地。将按照加强统筹、科学规划、有序推进的总体原则,全面推进海上风电规划的实施工作,加快建设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二是充分利用好浙江省装备产业优势,打造全国风电产业高地。将统筹制定全省风电装备产业发展规划,以海上风电项目开发为牵引,以风电母港为依托,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努力打造风电产业“一中心、两基地”的发展格局。三是充分利用好浙江省科技创新优势,打造海上风电科技创新策源地。将推动超大单机容量风电机组、深远海导管架和漂浮式机组、柔性直流输电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组织实施一批首台(套)工程化攻关项目,建设海上风电创新研发中心和深远海风电工程试验基地,探索海上能源岛开发模式。 浙江省机电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杨震宇: 浙江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海洋经济发展在全国具有显著的特色和优势。根据浙江省海洋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浙江省正在探索深远海风电科学规划、有序开发、高效运维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培育壮大海上风电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促进能源保供稳价和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浙江省机电集团是浙江省唯一的以装备制造业为主业的省属国有企业,位列中国制造业500强、浙江省百强企业,是浙江省政府确定的“雄鹰行动”企业,在制造、制造服务、现代教育等领域具有雄厚的实力。运达股份是浙江省机电集团最重要的控股企业之一,是浙江省最大的装备制造国有企业,也是我国最早从事风电技术研究的企业。浙江省机电集团及运达股份将进一步围绕“两重”“两新”政策的落地,紧抓机遇、发挥优势,尽全力为浙江省海上风电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展现更大担当,推动中国风电行业高质量发展。 丹麦王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魏鸣珂: 丹麦是全球重要的风电市场和技术研发中心,丹麦政府长期致力于发展并保持丹麦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优势。我们拥有完整的风电产业链、优异的产业合作氛围及公私合作机制,以及先进的智能电网基础设施和世界级的风电研发及创新人才库,专注于创新和以用户为中心的风电解决方案。2019年,丹麦议会通过了一项气候法案,提出在2030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70%。次年,丹麦政府宣布了气候行动计划的第一部分内容,包括建立世界上第一座能源岛,投资下一代技术,如“Power to X”和碳捕获。丹麦还计划开发更多的海上风电。目前,丹麦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不足3GW,但到2040年将达到约20GW。围绕海上风电开发,丹麦与其他国家开展了密切合作,包括签署《埃斯比约宣言》《玛瑞恩堡宣言》。丹麦正在积极实施“Power to X”战略,计划到2030年使相关产能达到4~6GW。 荷兰王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副总领事、经济事务主管康如幸: 荷兰正在迅速走向碳中和经济。我们的目标是,到2030年将排放量减少55%,到2050年实现气候中和。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的首要任务之一是发展海上可再生能源,到2030年使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21GW,到2050年达到70GW。随着风电机组尺寸不断增大,以及海上风电项目离岸越来越远,海上风电并网面临新的挑战。荷兰相关部门致力于推出创新解决方案,以提高安装效率、降低维护和运营成本。需要强调的是,并不存在通用的解决方案,正确的做法是共同分享、学习和创新。因为,正是我们在政策、监管和可持续技术方面的集体知识和共同经验将推动着我们前进。中国是可再生能源大国,荷兰和中国在相关产业上的互补性强。通过强化合作,形成一个有助于促进公平竞争、刺激创新、提高效率的开放友好的商业环境,我们可以进一步加快绿色转型进程。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 2016年以来,历届全球海上风电大会见证了我国海上风电发展,有力推动地方海上风电产业集群建设和海上风电规模化开发进程。8年来,我国海上风电市场规模迅速增大,技术创新与实践取得丰硕成果,项目造价与度电成本稳步降低,并已建成完善的海上风电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从全球来看,开发专属经济区海上风电已是大势所趋。这不仅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也有助于巩固海洋权利,促进海洋富国与海洋强国相统一。下一步,我国专属经济区海上风电开发的主基调应是稳中求进,在实践中寻求成长与突破,需要重点推进以下工作:一是建设示范项目,积累开发经验;二是出台管理办法,指导项目开发;三是编制整体规划,促进高效发展。在发展海上风电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国际合作。风电产业链供应链具有高度全球化的特征,遍布世界的风电产业链供应链紧密交织。国际社会唯有通力合作,才能更好地应对当前全球风电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的挑战,有效提升全球风电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多年来,中国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合作态度,支持外国企业深度参与中国风电产业。中国风电产业发展成果也正惠及世界,为全球提供极具技术、质量、价格竞争力的风电机组产品组合,帮助各国加快风电开发速度,带动全球风电度电成本快速下降。 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董事长高玲: 现阶段,海上风电已逐步由近海向深远海挺进,由单一风电转变为“海上风电+”融合发展。海上风电从强到优、从近到远的高质量发展,更需要全行业在创新协同、竞合发展、提质增效、开放共荣等方面组合发力,推动海上风电产业链价值链的分解、重构与升级。浙江正聚焦提升深远海风电产业规模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水平,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海上风电装备产业集群。作为根植浙江的省属国有企业和新能源装备制造头部企业,运达股份积极推动浙江省新能源产业集群的建设,并下线了全球单机容量最大、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漂浮式“海鹰”平台海上风电机组,在深远海风电开发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使深远海变成了极具规模开发价值的资源宝库,也为全球深远海风电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全生命周期整体解决方案。 特邀报告,来自院士的前沿洞察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顾问杜祥琬: 中国风电已从本世纪初的微不足道,发展到目前的举足轻重,并进入开始担当大任的阶段,这是时代给予风电行业的机遇,也是风能人持之以恒、艰苦奋斗的结果。一个能源体系要在三个方面(安全可靠、经济可行、绿色低碳)同时占优,过去认为这是不可能的,故曾被称为“不可能三角”。现在要建立一个高质量的能源体系,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对于风电,需要讨论的是“安全可靠”:如何将与生俱来的波动性,变成可控的灵活性。有了后者,风电不仅是绿色低碳的,而且是“智慧的”。为此,风电要与灵活性资源相结合,例如与储能相结合,与有调峰功能的火电相结合。这不仅在理论上是可行的,而且已经有了定量的实践。同时,电网也要向智能电网发展。风、光既有集中式的,也有分布式的,电网需要适应这个发展趋势,使自身更灵活、更智能,这不仅会带来电网的新技术,还会有新的模态。电网将在能源革命的形势下,立足风、光,建设智慧能源,改善自己,作出新贡献。 讲席教授、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东方理工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教务长张东晓: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关键在于优化能源结构,其核心在于供需平衡,尤其是对供给(如光伏、风能)和需求(如电力负荷)进行准确预测。但这面临一系列挑战,包括能源数据稀缺,数据采集费时且成本高昂;能源模型可靠,要求模型具有高鲁棒性与解释性;能源系统复杂,存在大量高维非线性映射。其背后的科学问题是,如何将繁杂的各类领域知识及多种来源数据相互融合,并构建知识与数据双驱动模型。对此,需要打造基于科学机器学习的智慧能源系统。智慧能源系统需要综合优化调度、随机建模、时空序列预测、多尺度分析和科学机器学习等技术手段,实现自动闭环优化,平衡电力供给与需求,从而推动电网从“源随荷动”转变为“源荷互动”,从“以冗余保安全”转变为“降冗余促安全”,提高电力系统稳定性。通过将繁杂的各类领域知识及多种来源数据相互融合,可以构建基于科学机器学习的智慧能源系统,降低数据需求,提升可靠性与精度。 主旨演讲,专家畅谈深远海风电 在主旨演讲环节中,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副主任崔晓健、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新能源研究院执行院长胡小峰、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周世锋、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总经理罗勇水分别做了精彩演讲。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副主任崔晓健,做了题为“我国海洋空间治理与海上风电发展”的演讲: 为保障海上风电高质量发展,一是应落实国家政策,优化空间布局,推进深远海发展。发展适应深远海开发利用的装备,装置要大型化,区块要规模化;解决远距离输送、海底电缆保护等关键技术;推进专属经济区及大陆架风电开发利用的政策供给与试点示范。二是应释放海洋数据生产力,支撑海上风电发展。三是应加快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海上风电+”模式。推动“海上风电+深远海养殖”“海上风电+油气平台”“海上风电+海水淡化”“海上风电+海洋观测”“海上风电+制氢”等融合发展新模式;推进多种能源集成的海上能源岛建设,海上风电为其中一种电力供给方式;建设海上综合开发体,海上风电为整个综合开发体服务。四是应加强生态跟踪监测。强化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完善长时间序列定点监测建设,及时掌握海上风电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服务空间规划及管理。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新能源研究院执行院长胡小峰,做了题为“迈向深水远岸的海上风电高质量发展思考与展望”的演讲: 当前,英国、丹麦、德国等海上风电发展强国加快推进以深远海区域为重点的大型海上风电基地化建设,规模化、集约化、向深水远岸布局开发已成为海上风电的重要发展趋势。从国内看,近海可开发场址资源日益趋紧,海上风电向深水远岸布局是必然趋势。然而,我国深远海海域开发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亟待完善海域使用管理、需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做好各级各类规划衔接、前期工作亟需开展等。针对于此,建议:一是稳步推进近海项目高标准建设;二是推动深远海规划,明确行业发展方向;三是推动深远海试点,探索深远海开发模式和支持政策;四是加快技术创新,持续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五是探索融合发展,实现海域综合空间利用;六是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关键技术与产业链互补;七是开展全国风电和光伏发电资源普查试点工作。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周世锋,做了题为“浙江省打造华东深远海风电母港的思考与建议”的演讲: 从全球看,打造华东深远海风电母港是率先攻关突破深远海风电规模化开发等关键技术,建设全球风电科创高地和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迫切需要。从全国看,打造华东深远海风电母港是率先抢抓我国沿海深水区风电开发巨大需求,抢占国内深远海风电开发竞争高地的迫切需要。从浙江省内看,打造华东深远海风电母港是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打造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先行省,实施海洋经济倍增计划等浙江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部署的迫切需要。在发展目标方面,到2030年力争打造立足华东、面向全国、辐射国际的“一链四高地”发展格局,形成集总装、生产制造、研发试验、认证检测、运维服务、商贸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风电链式服务,成为全产业链集聚高地、技术创新策源高地、建设运维高地、港产城联动发展高地。就实施路径而言,应坚持“远近结合、统分结合、内外结合”原则,以母港建设为牵引,统筹整合海上风电全产业链,加快形成集聚效应,实现拓市场、降成本、提效率。 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总经理罗勇水,做了题为“深远海风电技术发展探讨”的演讲: 根据项目造价、资源条件、产业制造能力综合判断,25MW级是目前深远海风电发展的主力机型。在与之相关的关键技术方面,海上风电机组叶片设计需要关注气弹稳定性和颤震抑制,从设计、仿真、监控三个维度提升长柔叶片设计安全,并且需要优化铺层及灌注、合模、预制叶根及预制UD等关键工艺,保证粘接质量;电气系统上置将是深远海大型机组的主流方案,需要针对连接可靠性、防火和自动消防、免主吊更换进行专项设计,并加强振动仿真分析。采用风电整机与支撑结构一体化设计,可以从全局最优出发,在设计载荷、安全裕度等方面考虑更为合理,支撑结构整体工程量可下降约10%。在深远海输配电技术方面,随着海上风电的容量、规模发展,传统工频接入由110kV进入220kV、330kV、500kV,电压等级逐步提高;逐渐成熟的柔直输电技术,将成为深远海输配电主要输电方案;分频/低频/中频等创新输电技术示范项目不断涌现,为特定容量和传输距离项目提供重要的支撑和补充。 深化合作,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发展海上风电,离不开密切的国际合作。 在“‘和海之盟’国际海上风电发展论坛”上,全球风能理事会战略总监赵锋以“全球海上风电市场及展望”为题介绍说,预计2024—2033年全球海上风电将新增装机410GW,年均增长20%。这些装机容量中的52%将来自亚太地区。接下来,为加快全球海上风电发展,仍需要围绕融资、绿色产品、供应链、审批流程、公众接受度、劳动力、电网等方面开展工作。 波士顿咨询集团能源影响力中心合伙人兼总监拉尔斯·霍姆(Lars Holm)表示,各国都在致力于达成COP15和相关气候变化目标,但贸易保护主义正愈演愈烈。同时,全球经济发展呈现下行趋势,网络安全、政治结构、供应链结构等都出现了新变化,这将对全球风电发展,乃至气候变化目标的达成产生不利影响。 在赵锋的主持下,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二级咨询张晓朝、拉尔斯·霍姆(Lars Holm)、Corio Generation首席采购官Benoit Lavinal、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市场营销部总经理吴如峰、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风电产业集团总经理助理兼海上业务单元总经理于晨光、远景能源风机产品线总经理黄虎、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中央研究院总工程师贺小兵,就如何营造稳定、互信、公平、开放的全球风电市场环境展开讨论。 针对如何实现2030年全球海上风电增长目标,与会嘉宾认为,应以系统性思维去看待和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各国和各地区的情况不同,需要从政策层面进行引导与支持,帮助海上风电产业迈入加速发展的轨道。其次,应使海上风电与其他产业实现融合发展。再次,应扩大消纳空间,使沿海地区的负荷需求成为促进海上风电持续增长的积极因素。此外,应做好配套产业的技术支持。最后,应坚持开放合作,确保产业链供应链间的协同、可靠。 针对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挑战及如何进行应对,与会嘉宾表示,一是应关注地缘政治风险对于企业开展业务的影响;二是应关注融资成本,包括汇率变化带来的影响;三是应注意国内外的文化及法律法规差异;四是应适应不同国家对技术标准的要求;五是应防范各类贸易摩擦与贸易保护行为导致的高额税收等。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整机商应做好研发、供应商方面的本土化工作,并实现服务的属地化管理。此外,确保风电机组的质量和可靠性,也是中国企业应对挑战的关键发力点。中国企业应在产品质量与可靠性上下功夫,这将直接影响整个中国风电产品的质量信誉。 大会还设置了三场主题沙龙——“‘瀚海之光’深远海风电技术沙龙”“‘协同之路’海上风电融合发展沙龙”“‘可持续之基’海上风电运维技术沙龙”,聚焦当下海上风电领域热点议题,由业内专家分享真知灼见。 会上还发布了《海上风电回顾与展望2024》报告。 自2016年首次举办以来,全球海上风电大会已经成为国内海上风电领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会议,为各方搭建起一个交流思想、凝聚共识、探索前沿的平台,对推动全球海上风电高质量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