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NEC 2025 | 绿色能源消费领航者论坛在沪召开:共议绿电消纳新路径与产业转型机遇2025年6月11日,上海——由中国能源研究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绿色能源消费领航者论坛”于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行。会议围绕绿电交易机制、氢能应用、算力赋能等议题展开深度探讨,来自政策研究机构、电网企业、能源科技公司的专家与企业代表共议绿色能源消费的破局之道。 中国能源研究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特邀专家梁志鹏指出:我国风光发电成本十年来快速下降,效率显著提升,已具备大规模应用基础。当前行业需从‘政策驱动’转向‘消费驱动’,通过分布式能源、微电网、绿电直供等模式激活需求侧,为206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80%的目标铺路。 梁志鹏,中国能源研究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特邀专家 国网英大碳资产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放介绍:2024年国网经营区绿电交易量突破30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倍。企业可通过绿电服务站、挂钩贷款等创新服务降低参与门槛,但需注意交易策略与监管合规性。 ![]() 王放,国网英大碳资产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 刘建东,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能源信息中心主任工程师 唐山海泰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氢能事业部总经理经理白天总明提出:风光制氢是解决三北地区绿电消纳的关键。管道输氢成本仅需2元/吨·公里,远低于液氢运输。我国首条千公里级输氢管道(河北- 京津冀)将于8月开工,预计年输送能力百万吨。 白天明,唐山海泰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氢能事业部总经理 中国电信临港算力公司焦斌则分享:智能算力中心通过AI优化能耗,PUE降至1.2,绿电使用率达66%。虚拟电厂已聚合60兆瓦灵活资源参与电网调节。 焦斌,中国电信临港算力(上海)科技有限公司双碳业务总监 科思创亚太区能源采购负责人潘汀坦言:跨国化工企业面临绿电可获得性与成本挑战。上海本地绿电资源有限,需通过跨省交易、绿证互补实现2035年100%绿电目标。我们创新性将化工储罐转化为‘虚拟电厂’,单月调节收益超百万元。 潘汀,科思创亚太区能源采购负责人 在圆桌讨论环节中,上海电科智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城市交通群副总经理吴超腾指出,交通领域脱碳需遵循“一电则电、一氢则氢”的差异化路径:当前新能源车虽占年销量的40.9%,但电动化在低温续航、重型运输场景存在瓶颈,而氢能重卡凭借稳定供能优势可补位货运主力。 ![]() 吴超腾,上海电科智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城市交通群副总经理 气候工作基金会张晓华博士在会议总结中提到:中国绿电产业已从‘政策哺育期’迈入‘市场驱动期’,下一步需通过标准出海、商业模式创新、系统重构三方面,将中国技术优势转化为全球规则话语权。 张晓华,气候工作基金会(美国)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