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绿色发展中心助理主任陈倬系统梳理了国内政策进展:
• 《生态环境法典》(草案)首次明确要求 "国家建立健全风电和光伏发电企业退役设备处理责任制度"(第977条),并推动风电、光伏等领域高端装备再制造(第986条);
• 2023年八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的指导意见》提出分阶段目标,但生产者责任主体仍需立法明确;
• "两新"政策要求2027年前完成光伏行业单晶炉等先进设备升级,配套财政贴息贷款等措施已颁布。
瑞典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区商务发展部主任姚娟娟警示,欧盟《可持续生态设计指令》已生效,要求光伏组件提供"数字护照"和全生命周期环境数据。她介绍其团队与国家电力投资集团联合开发的全球首个获得国际认可的EPD认证工具,可实现一键生成环境产品声明报告。现场为阳光电源、特变电工新疆新能源颁发首批证书。

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组织"空气侠"气候传播项目经理李丙南(视频发言)通过非洲调研案例指出,发展中国家面临 "回收设施短缺"与"能源制约" 双重困境。她呼吁将光伏回收纳入《巴塞尔公约》框架,建立跨国回收协调机制。
一道智能环保科技(衢州)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志军提出物理法回收技术可实现 "无废渣、废液、废气"且成本最低。他建议通过"互联网+智慧回收平台"整合货源,并探索 "退役组件艺术化再利用"等新商业模式。
晶科能源全球解决方案经理毕汗青展示全球首款"零碳组件"——从硅料到组件的生产全程使用绿电,碳排放较常规产品降低75%。其热解-化学法回收线可实现硅料再生纯度99%,银回收率93%。

常州瑞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庄虎梁测算:1GW光伏电站退役回收价值达7-8亿元,2050年国内退役风光组件回收市场规模将超千亿。但当前行业面临"无序竞争"、"技术路线不明确"、"政策标准体系不完善"三大挑战。他建议为来通过法规、标准等文件强制规定,光伏产品使用再生循环材料。
上海晶环嘉远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沪东则展示了全球首块全回收再生光伏组件(转化效率20.7%)。其自主研发的“GST绿色分离法” 结合了物理法和化学法的优势,通过自研材料、设备和工艺的结合,达到前道分离率99.9%,后道洗料能生产6N(99.9999%)级别硅料,成功实现了从退役光伏组件到全新光伏组件硅料与金属的全循环。

北京瑞和伟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宝磊创新性提出"风机叶片循环包装箱"方案,将玻纤固废转化为工业托盘,通过"只租不售"模式实现材料封印。他建议组建"发电企业-环保公司-技术持有方"产业联盟,建立回收新秩序,指出唯有热爱才能实现坚守,风电光伏产业的零废未来需要更多有激情的同仁加入。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政策研究部主任马丽芳发布《我国新能源行业循环体系建设研究》报告,提出四条建议:
1. 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2. 建设全国性回收运输网络
3. 完善技术标准体系
4. 激活再生材料市场
关注"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公众号(CREIA-RE),后台回复"光伏回收"获取会议完整报告及EPD工具详情。
会议主持人、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与环境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卫权总结指出:光伏产业循环利用尚处 "婴儿期",光伏产业零废未来任重道远,需通过政策标准、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与国际合作破解"无序竞争"、"高值化利用"等瓶颈。未来,随着《生态环境法典》的颁布实施,光伏行业将逐步实现全生命周期环境友好。
